requestId:68bdc4a926f501.57557104.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原創性論斷,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各族兒女手挽著手、肩并著肩,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

舉旗定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經典大圖的主線”
西北大地,山河遼闊、風物壯美。各族兒女共同生活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青海、寧夏考察。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非常重要,我們五十六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展場設計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

2024年8月8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演員在文藝展演活動上表演。新華社發(潘彬彬攝)
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進入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迎來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
看國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如何順應形勢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仍需加強探索;
看全球,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正在經歷大調整、大分化、大重組,不確定、不穩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廣告設計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這是高瞻遠矚的思想引領——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年9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此AR擴增實境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開創性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升到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的高度,強調“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2023年,在內蒙古考察和在新疆聽取工作匯報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VR虛擬實境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
……
在引領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把馬模型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成為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務的思想武器。
這是情真意切的牽掛叮囑——
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我多次同各族群眾面對面交流,收到了各族群眾許多來信。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新時代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動寫照,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推進的鮮明特征。”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講解員施艷琴為游客講解十八洞村的故事(2023年1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在四川大涼山腹地,總書記走進彝族貧困戶家里,和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圍坐在火塘邊,謀劃精準脫貧之策;在內蒙古赤峰市河南街道馬鞍山村,總書記走進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同鄉親們親切交流;在西藏,總書記指出“我們是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要同舟共濟邁向第二個品牌活動百年奮斗目標”;在新疆,總書記強調“各民族大團結的中國一定是無往而不勝的,一定是有著光明未來的”……

俯瞰四川省昭覺縣地莫鄉地莫村田園中的新居(2020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笑宇 攝
從世界屋脊到天山南北,從西南山區到塞北草原,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到各族群眾中間,傾聽他們的心聲,共話民族地區發展,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這是系統全面的工作實踐——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玖陽視覺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全息投影任務。”
不斷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及時研究解決本地區本單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問題。
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領,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貢獻。
《習近平著作選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民族文字版,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入和美村寨、抵達邊境國門,成為各族群眾深刻領悟思想偉力權威讀本。
新征程上,以鑄牢中華互動裝置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凝聚起強大合舞臺背板力,匯聚起磅礴力量。

團結攜手:“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謀劃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民生為本,各族群眾生活迎來新面貌——
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地方。
2014年元旦前夕,貢山縣干部群眾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報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的喜訊,總書記接到信后立即給他們回信。
一年后,帶著對貢山縣干部群眾尤其是獨龍族鄉親們的惦念,習近平總書記在緊張的云南之行中抽出時間,把當初寫信的5名干部群眾和2名獨龍族婦女專程接到昆明見面,指出:“中國共產黨關心各民族的發展建設,全國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獨龍族2018年實現整族脫貧。獨龍江鄉黨委寫信報告喜訊,展場設計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回信,鼓勵獨龍族群眾“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如今,從新安裝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到覆蓋全鄉的5G信號,再到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一步跨千年”的獨龍族群眾日子越過越好。

這是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玖陽視覺屋村麻窩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2021年7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獨龍族的巨變,正是各族群眾走向美好生活的縮影。在寧夏,西海固群眾的錢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在內蒙古,拍短視頻成為農牧區群眾的新時尚;在貴州,多舉措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城市融入新環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攜手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秋日里,雅魯藏布江河谷中,拉林鐵路上的復興號列車呼嘯而過。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來到川藏鐵路的重要樞紐站林芝火車站,了解川藏鐵路總體規劃及拉薩至林芝段建設運營情況。總書記強調,“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你們規劃很科學,全路段在推進,看了很振奮”“‘兩路’精神要繼續弘揚,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來。要做就做好”……

復興號穿行在西藏拉林鐵路林芝段的桃花間(2023年3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不僅是路。電網清潔能源總體占比超90%,行政村通電率達到100%,生態環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風……舞臺背板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和西藏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斗中,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放眼民族地區,從水風光資源被充分利用轉展覽策劃化為清潔能源,送往大江南北,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方興未艾,成為產業新名片,再到一批批品牌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更足、成色更足、信心更足。
親如一家,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
大人們翩翩起舞,小孩子快樂嬉戲……傍晚時分,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新時代文場地佈置明實踐站前的小廣場熱鬧起來。

2024年9月25日,居民在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廣場表演舞蹈。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無論是端午節還是古爾邦節,我們社區里的居民都會帶著各家特色美食,聚在一起慶祝。大伙兒像一家人一樣其樂廣告設計融融。”社區居民說。
各族群眾共同生活的社區,既是安居樂業的溫暖家園,也是凝聚各族群眾、促進民族模型團結進步的有力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
中華一家,情深意長活動佈置。新時代以來,各地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斷鞏固,以“互嵌”為導向,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深入開展,拓展到企業、鄉村、機關、社區、學校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深入推進,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佳話不勝枚舉。
多元一體,中華文化不斷煥發新活力——

2023年12月23日,參觀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新華社記者 郝建偉 攝
形態各異的彩陶、出土自新疆的銅幣……位于北京西長安街的民族文化宮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吸引八方來客。置身展廳,1500余件文物古籍穿越千年時光,見證中華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脈絡與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

2023年12月23日,參觀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新包裝盒華社記者 郝建偉 攝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留言簿上,每一句話都那么質樸真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

2024年8月10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城區貢水河上,選手在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同心暢享”系列活動——全國龍舟邀請賽200米直道賽預賽中。新華社發(宋文攝)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風貌、交流互鑒、情感交融的舞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全息投影設主題文化活動”走進貴州、云南、浙江等地,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各民族文化更加創新交融;各族少年兒童代表參加“石榴籽祖國行”主題隊日、“向國旗敬禮”等系列活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田……一系列務實舉措,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激發出中華文化的生機活力,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共赴未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今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全會《決定》提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前程遠大,未來可期。
“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開幕活動書記的話鏗鏘有舞臺背板力。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匯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力量——
2023年12月,在廣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寧市良慶區蟠龍社區,指出“要從基層社區抓起,場地佈置通過扎實的社區建設、有效的社區服務、豐富的社區活動,經典大圖營造各族人民一家親的濃厚氛圍,把民族團結搞得更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