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太倉市的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們正在進行實操。
本報記者 劉仲華攝
太倉高新區內,一家德企的工作場景。
太倉高新區供圖
今年年初,隨著德國伯曼公司在中國江蘇省太倉市注冊,九宮格位于太倉的德國企業總數增至500家。
太倉是目前在華德企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被中國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一座江南小城,靠什么吸引眾多德企紛紛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日前,本報記者來到江蘇太倉,探訪這里的德國企業,聽工作人員講述企業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的故事,講述他們眼中的中國機遇。
優良營商環境和專業服務吸引德企紛紛落戶——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成為高質量吸引外資的秘訣之一
從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戶太倉,到第100家德企落戶,一共花費了14年時間;從第400家德企落戶到第500家落戶,僅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太倉吸引德企投資速度不斷加快,跟地方政府與德企之間良好的政企關系密不可分。“政府服務周到細致”“政府與企業的溝通非常順暢”“政府與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記者采訪時,幾乎每家德企負責人都不吝贊美之詞,“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成為高質量吸引外資的秘訣之一。
走進博恩斯坦電子(太倉)有限公司,整潔明亮的廠房內,工人們在流水線上熟練操作。公司總經理讓·阿斯曼拿起操作臺上的一個白色方形開關向記者介紹:“這種安全開關廣泛用于電梯等設備。目前安全開關的工業標準是100萬次無故障,而博恩斯坦的產品可以達到1000萬次。”
阿斯曼來太倉已近20年,聽到太倉德企教學數量突破500家的消息時,他非常開心:“太倉政府為德企提供了許多優惠政策,這里的營商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德企紛紛落戶,產生了集群效應,比如汽車零件制造商的落戶吸引了機床制造商,機床制造商又吸引了模具制造商……就這樣,太倉逐步建立起圍繞汽車零件、機床等產品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德國巨浪集團在高速數控機床領域處于領1對1教學先位置。集團太倉公司首席技術官威利·瑞斯特向記者介紹,集團2012年在太倉建廠,后來將中國總部也搬到這里。“選擇落戶太倉,既是看中這里德企聚集,產業鏈完備,也是因為當地政府向企業提供了專業、高效的服務。”
位于太倉市中心的東亭大廈門口,旗桿上飄揚的中德兩國國旗在藍天下格外醒目。這是2016年落戶太倉的太倉德國中心,為大廈里包括德國企業在內的近50家企業提供一站式商業服務。
“這里是中國第三家德國中心。”太倉德國中心總經理馬莉珂告訴記者,太倉德國中心已經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德企招商管理運營平臺,吸引了銷售、法律、會計、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德企。馬莉珂表示:“太倉優良的營商環境和政府的專業服務吸引了我們,特別是太倉對德企的支持讓我深有感觸。太倉高新區為每家德企分配一個政企事務官,企業碰到難題,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的聯絡員。這種高效的服務讓我印象深刻。”
產業集聚效應保障供應鏈穩定——
半數以上德企開展本土化研發,90%以上早期落戶德企完成增資擴產
走進歐亞瑟水藝(太倉)有限公司倉庫,工人們正忙著整理貨品,其中有白色的花架、黑色的管線等。這是一家德國多媒體音樂噴泉和花園池塘水質凈化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我們生產所需的料件有4000多種。2004年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幾乎所有料件都要從德國進口。隨著本土化戰略加速,在中國生產的料件占比不斷提高,迄今已達95%以上。”公司總經理沈亞向記者介紹,“現在與我們長期合作的本土供應商達150多家,太倉公司為整個歐亞瑟集團提供了60%以上的料件。”
近年來,落戶太倉的德企紛紛加強本土化戰略,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本土企業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本土供應商的快速發展,也幫助德企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供應鏈效率。
“博恩斯坦在全球有5個生產基地,中國是除了總部之外的第二大生產基地。我們在中國實施的本土化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有近百家本地供應商為我們供貨,70%分布在蘇州地區。”阿斯曼介紹,博恩斯坦公司秉持“在中國,為中國”理念,在太倉擁有研發、銷售、質控、工程、售后等全鏈條環節,“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中,約60%供應中國市場,還有一部分為總部供貨,本土化戰略顯著提升了我們的競爭力”。
“對于巨浪集團來說,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我們的機床產量不高,但精密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同上下游客戶保持密切溝通。太倉中德產業園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得益于產業集聚效應,這里的供應鏈穩定,我們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高質量的小樹屋配件。”瑞斯特說。
目前,太倉半數以上德企開展本土化研發,90%以上早期落戶德企完成增資擴產,德企畝均產值達1400萬元人民幣。高質量利用外資為太倉的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而德企也在積極融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抓住中國機遇,實現轉型升級。
作為第一家落戶太倉的德國企業,彈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在30年的時間里,先后11次增資,從最初僅6名員工、占地400平方米的“小作坊”發展成為擁有7萬平方米自建廠房、年產值15億元人民幣的“彈簧王國”。
2023年底,德國軸承制造商舍弗勒太倉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廠正式啟用。同時,舍弗勒與太倉高新區簽訂新能源三期項目投資協議。舍弗勒集團汽車科技事業部首席執行官馬迪斯·青克表示:“二期工廠的啟用,是舍弗勒在加速電動化轉型、加快中國業務發展方面邁出的關鍵一步。”迄今,舍弗勒在太倉先后增資13次,累計投資超110億元人民幣。隨著新制造基地的啟用,太倉已成為舍弗勒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
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推動“雙元制”本土化進程,為行業輸送技術人才
2023年,在第一家德企落戶太倉30周年之際,太倉舉辦系列活動慶祝中德合作。“德企之鄉”三十而立, “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展現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
在太倉市羅騰堡風情街上,開設有多家德式面包房、德式餐廳等。30多年來,太倉當地政府越來越注重中德文化交流互鑒,為德企及其員工提供舒適、完備、便捷的創瑜伽教室業和生活環境。
“太倉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環境更加優美。空閑時間,我經常和家人在海運堤、羅騰堡風情街散步。”阿斯曼表示,“我對中國文化和民族音樂充滿興趣。我還學會了吹竹笛,經常參加江南絲竹演奏,在外國人才藝大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因為中文熟練,我還被多次邀請主持太倉德國啤酒節。”
除啤酒節外,太倉還經常舉辦馬拉松友誼賽、中德藝術家沙龍、“中德友誼杯”乒乓球賽等活動,并引入中德友好幼兒園等國際化服務設施,讓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安居于此。
在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工作的德國企業家岡瑟·克萊因也深深被太倉的魅力吸引。“我很享受在這里的時光。中國江南地區的歷史文化悠久豐富,人文氣息濃厚,令我著迷。我喜歡去看當地的戲曲演出,欣賞民樂演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德企在太倉取得成功的另一個因素,在于當地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德國職業教育中的“雙元制”是指通過校企合作,以學徒制方式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為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太倉政府推動太倉職業院校與德企開啟了“雙元制”本土化進程。
來到位于太倉市的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在健雄—萊茵科斯特工業4.0教學工廠內,5名穿著工裝的大學生正在操作電氣自動化培訓設備,一旁的老師在電腦系統里對學生的編程訓練進行技術指導。該中心是學院與德國萊茵科斯特公司共建的培訓中心,學生在這里接受兩年“雙元制”職業教育后,前往太倉德企實習一年,畢業后可以直接上崗。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周曉剛介紹:“多年來,瑜伽場地太倉與德企合作開展‘雙元制’人才培養,為尖端制造業輸送技術人才,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得益于太倉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我們可以很方便地招聘到優秀的工程師和技工,這對一個機床公司來說非常重要。”瑞斯特表示。德國萊茵科斯特公司總裁艾瑞克·莫斯卡瓦表示,“雙元制”教育在太倉落地生根并開花結果,有力促進了德中產業合作,推動德企高質量發展。
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和市場潛力——
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同比增長4.3%,總額達119億歐元
施行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修訂全國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推動“穩外資24條”加快落地見效,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一系列政策舉措釋放出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號,受到包括德企在內的在華外資企業普遍歡迎。
德國經濟研究所不久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同比增長4.3%,總額達119億歐元,創歷史新高。中國德國商會年初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報告指出,九成以上受訪企業將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有54%受訪企業計劃增加在華投資。
克萊因說,當初企業來華設廠,是應德國客戶的要求而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市場規模的擴大,中國市場如同磁鐵一樣對外企具有吸引力。中國市場在集團總體業務占比從最初的一小部分到如今的約50%,我們相信未來還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自2004年落戶太倉以來,歐亞瑟水藝的實際投資一直在增加,廠房建設也從一期擴展到二期。”沈亞表示,“中國的營商環境為外企高質量發展提供沃土。過去3年我們的業務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未來集團將繼續抓住中國機遇,增加在華投資,深耕中國市場。”
馬莉珂表示,僅去年下半年以來,她就多次參加太倉德企的增資擴產剪彩儀式。“大多數德國企業認可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潛力,希望扎根中國并繼續擴大在華業務。”馬莉珂說。
“今年中國政府制定了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潛力。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總量和超大規模市場,經濟增長潛力仍然巨大。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很有信心,巨浪集團將會繼續加強在華業務。”共享會議室瑞斯特表示。
“中國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外資企業具有強大吸引力。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展現良好增長勢頭,希望更多德企抓住機遇、繼續投資中國。”阿斯曼表示。
發佈留言